整统一下
让生活更轻松
来源:admin时间:2023-5-9 10:47:56次数:/次返回列表
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来讲,自我是他人的连续认同或替代,主体总是欲望着他者欲望的欲望。我把它简单通俗地描绘为人是“自恋恋人,自爱爱人”的。应该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爱的投注为例,正如一首歌词所唱的那样“爱你就是爱自己”。例如,“在男女关系上,只有当一个人所欲望的不是他人的躯体,而是他人的欲望的时候……欲望才是人的欲望”(黑格尔语)。拉康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欲望概念。但是,他们二人理解的欲望是有根本差别的。黑格尔认为真正的人类欲望是自我意识的欲望,就像上面说的人是“自恋恋人,自爱爱人”,以及“爱人就是爱自己”,大多是在观念意识层面理解自我的欲望。拉康则认为真正的人类欲望是一种无意识欲望。
一
在拉康看来:“无意识是大写的他者的话语”,而“说话主体”作为无意识主体的言说表达的就是“他者”欲望的对象。这就是说,欲望显然不同于生物需要,如果说需要是因为具体对象而得到满足的话,那么,由于欲望的对象不是任何一种具体对象,它其实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同样,欲望也不是需求,需求必须借助于语言,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欲望从根源上说并不要求他人的认可,它欲望一种绝对的承认。不过,它却在两者的间隙中诞生了,就如拉康所指出的,“在需要与需求的分裂边缘处,欲望开始显露了”。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欲望,正如丛中博士所说:“欲望是当满足方式或者对象物现实不存在时,个体凭借对既往满足方式及对象物的记忆,对未来外部现实对象物的内心想象与期盼”。
说欲望不同于生物需要,是因为生物需要直接指向具体的对象,所以“欲望永远都是缺欠,永远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这似乎好理解些。为什么说欲望不同于需求呢?因为在拉康看来,自我就像层层拨开的洋葱头一样是他者的连续认同或替代过程,全拨完了剩下的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无。从“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讲,心理对象是自体——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他者。自我既然是他者的连续认同或替代,那么正是由无数的他者才够成我们自己。因此说,拉康的欲望理论既是指心目中的他者的欲望,是无意识欲望,也是被外部他人承认或认同的内化了的欲望。
当然,事情远非那么简单,自我既然是他者的连续认同或替代,他者又是外部对象世界的他人,这就易于形成自我对他人的自恋性的否定或替代,即自我认同他人,占据他人的位置,取而代之。反过来从根本上说,从拉康关于婴儿与镜像最初的辩证法来看,由于力比多的跷跷板作用,实际上正是他人占据了主体的位置,他人取消或否定了主体,这又极易造成自我的误认或受到想像秩序的迷惑而迷失。幸亏引入了象征符号这个第三者,自我与他人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得到了根本的调停,从而使人类主体在语言的世界中有可能得以共存。然而,主体的无意识欲望被语言之墙阻隔,受到象征秩序的影响,更使得其变换扑朔迷离。
二
拉康认为真正的欲望是欲望的缺失。我理解无意识欲望的缺失有三种:一是本源性的缺失,大概如同荣格所说原始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情结”的缺失;二是本体的缺失,这就是作为个体儿童从母腹娘胎这个吃喝住穿等“全有”的世界被抛入外部充满生存压力与死亡恐惧的现实界,再也寻找不到曾经拥有过的天堂的缺失。三是语言文化遮蔽了人的原初本性需要造成的缺失或迷失。语言文化对个体儿童从母腹娘胎被抛入外部现实界就开启了智慧的灵光,心灵世界被照亮、澄明。但是,在灵光照亮而去避的同时,光照的荫影部分又形成遮蔽,仍然会导致缺失或迷失。就是说,语言文化形成心理的栅栏和外部行为所要遵循的规范、规则、原则或公理,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教化人确立理想化自我形象(或理想价值目标),形成一种向上的推力或拉力,另一方面,人从动物界走出来永远不能摆脱兽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扼杀人的天性——动物本性部分。又因为语言文化更多地强调的是人的共同性,整体性,它不可能公平对待每个个体和个体的差异性,它总是按照印刻模型即思维与心理定式去塑造人。这样一来,家庭第一生存环境如母亲、父亲或其他养育人及成员对儿童的潜移默化或言传身教的影响,就至关重要,他们稍有偏执就会限制、阻碍其个体的发展,更有甚者扼杀儿童的个性。无形中埋下的祸根,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遇到创伤性事件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这个过程就是因为某种缺失而认同或寻找替代,因认同与替代中的障碍或误认而造成迷失。
个体的缺失与迷失,往往是在生物生理的需要与语言文化指向的需求之间的无意识欲望以扭曲变形的方式,或以隐喻与换喻的方式表达出来。丛中博士说“画饼充饥”是一种幻想式的满足方式,“按图索骥”表达行为的推动作用及动力特征。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有可能会更清晰更准确地捕捉到你所面对的每一个特定的主体无意识欲望。拉康说:“在精神分析开创的经验中象征通过想象的什么样的中介而左右了最隐秘的人的结构”。他对象征界、想像界和实在界三界结结点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以及晚年对“症候”及“症象人”的研究,都是在向人们展示他是如何捕捉到主体无意识欲望的。那是一位大师,我们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于他。
这样做的临床实践意义在于,分析师通过患者的"表演",抓住其背后隐藏的无意识欲望到底想要什么,以便于鉴别诊断,对症下药与心理治疗。患者本人或我们常人也能更多地借鉴这种经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能量、动力机制与精神装置(或结构)。
有位文学艺术评论的学者认为,无意识经过了精神分析的层层教诲常成为一种清醒的意识,但我们假装不知。……市场介入后,文艺成了一种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体,文艺站在真实与幻象中间。但是,在幻象弥漫的社会,意识和无意识难以区分了,它的位置十分尴尬而暧昧:“它正自指着面具而前行”。就是说,当虚假,幻境和形式,艺术,符号,教育,礼仪,规范,社交,面具等等站在一起时,不得不承认幻境不过是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不过是硬币的背面,它本身就是真的存在。……面具,不是外在的,而是人们内部躯体的组成,也是社会运转的必要齿轮。无意识欲望“它正指着面具而前行”,尽管给主体人的活动添加了限制,但是,影影绰绰地操控一个抓手,避免了大摇大摆\大起大落,内心世界平静一些,也许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上一页:直觉灵感顿悟——精神“自己运动”
下一页:关于欲望及其概念
2022 Copyright ©河南整统心理科学研究院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2021008579号-1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