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统一下
让生活更轻松
来源:admin时间:2023-4-4 16:44:10次数:/次返回列表
前几日在QQ群聊天时,我提到“在原生家庭从来没有感受到爱”这个话题时,一些朋友跟帖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基本态度是“得到爱”与“感受爱”是两个问题。我认为从主体方面看,“感受爱”是指感受体验到爱,“得到爱”与“感受爱”没有多大分别。若说“给予爱”与“感受爱”有分别,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生命原初阶段养育人如父母的“给予爱”与婴儿的“感受爱”又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正是这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构成了婴儿的心理结构与反应模式。
在养育人一方“给予爱”,得看给子什么,以什么方式给予、在什么时候给予、以什么态度给予。而在哭儿一方,还得看身体需要(接受)什么、以什么方式接受、以什么心情体验等等。因被“给予爱”与“感受爱”有差异,就构成婴儿对爱或其它需要的满足千差万别的感受体验和心理结构。
“给予爱”与“感受爱”,谁在先,谁在后呢?婴儿作为一个小生命被抛入这个世界,养育人如父母的“给予爱”一定在先,婴儿“感受爱”在后。若是把时间再往前推,推到母亲怀胎期呢,母体的好心情,愉悦、充实、和谐、平静等心情,母体的坏心情,如愤怒、焦躁、郁闷、不安等,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婴孩的心理发育。我想说的是,这个时期的“给予爱”与“感受爱”是同时性的,对婴儿来说是一体感的。正是这种“给予爱”与“感受爱”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融合,奠基着婴儿的基本心理结构模式。
在讨论中,有朋友把感受爱扩大到主体感上来,说:“主体感是本来的、与生俱来的。主体感就是灵性”。是的,主体感是有与生俱来的生命元素或基因。
若是把时间从母体怀胎再往前推,推到高级哺乳动物就有的边缘系统(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客切相关。)有科学研究资料表明,边缘系统是某些基本情绪的发源地(hone),包括性欲、攻击性(aggression)、恐惧和欲望等情绪的基本类型,无论这个边缘系统是出现在马身上,出现在人类身上,还是出现在猿类身上都是如此。也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狗特别会和人通心。
我们可以说人的一些基本情感是本来的,与生俱来的,或者说,主体感有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元素,这个不容置疑,但是,主体感还有是在后天获得性的,也不容忽略。如果我们否定或者忽视了后天获得性、生成性的主体感,就有些偏颇了。
“灵性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常听人说野猫、野狗都有灵性,这个我不怀疑,我从小在山区就亲自感受到野猫的灵性。但是,动物的灵性与我们所说在心智之上,在洞察力逻辑之上的灵性,那不是一个境界。
回到主体感的话题,肯·威尔伯追溯到边缘系统是某些基本情绪的发源地,这依然是在探究生命的原初主体感,是从生命遗传进化的角度谈论同一个话题的。
回应朋友们的讨论,本人总结如下:
首先,从生命遗传进化的角度看,人的自然肉体组织当定无疑带着某些生命原初感受体验的主体感元素或基因。
其二,主体感的发生,我们可以追溯到个体生命被抛入外部世界原初阶段养育人(如父母的》被“给子爱”与婴儿的“感受爱?同时发生的过程,并且可以说它是构成儿童心理结构两个方面的同一过程,是共时性的。因此婴儿获得个体生命原初阶段的同一性、一体感。正如梅洛庞蒂描述用自己的左手摸右手一样,知觉与被知觉的循环性--主动性 -被动性。
正因为构成儿童心理结构被“给予爱”与“感受体验爱”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被“给予爱”与“感受体验爱”的异质性,儿童心理结构也就有了千差万别。比如说,父母或其他养育人给予爱再多,不符合婴儿自身的状态决定的需要,婴儿感受不到爱。要儿若是有先天性的情感障碍或其它多种原因导致的不能感受爱,进而还会影响到综合的主体感。梅洛.庞蒂称之为“本体论差异”的,我想正是被给予爱的一方与感受体验爱的一方在本源上,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心态上的差异。
其三,在婴儿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哲学上说的“主体性”与心理学说的“主体感”基于前面两个基础条件,学习与习得,发生与发展,包含与超越。
其四,洞察力-逻辑(或视觉逻辑)之上的灵性阶段,主体感(或主体性)=灵性。说这个阶段的主体感=灵性,但是,一定不能忽略这个主体感即灵性是包含与超越前面的层次阶序的,它不是空穴来风。
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很重要。就我所知,今天仍有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纠缠在主体性或主体感的多重交织缠绕的关系里,剪不断,理还乱。在当事人或来访者,因为理不清这个关系,把缺爱所导致或造成的神经症症状都视为养育人(父母)的过错,没有一点感恩心,反而全是纠结、抱怨甚至是长久化解不开的恨。
许金声老师的全人心理学,一个核心概念就是“通心”如何深度理解领悟通心?怎么与人通心?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全方位分层次的理解人性、人的主体性或主体感。有了这个前提,再去针对每个具体的个案,调解纠结,找到当事人真正匮乏性的需要或潜在的无意识欲望。通过中介桥梁作用在替代性满足中逐步引导他(她)走出心理围城。
下一页:关于主体的欲望(讨论)
2022 Copyright ©河南整统心理科学研究院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2021008579号-1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