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望及其概念
来源:admin时间:2023/05/13 10:42:04次数:/次返回列表
我的想法是这样,在你的欲望概念基础上再扩展点内涵。
1、把记忆改写为“心理记忆痕迹”,因为“心理记忆痕迹”有的可被意识唤起,有的不能被意识唤起。这样,如你所说“欲望是连接‘身体需要’与‘心理需要’的中间地带”,也正如拉康所指出的“在需要与需求的分裂边缘处,欲望开始显露了”,能比较准确地描述需要、欲望、需求”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
2、见于拉康认为欲望最初在他人之像中浮现,在力比多能量的跷跷板作用之下自我与他者发生了某种转换,自我是一种误认性的(即误认、认知失败、拒绝承认或不愿承认等等)想像功能,或者说自我是一个“伪自我”。又见于在进入象征界之后,主体的欲望永远只能是他者的欲望之欲望,而自我不知,却把他人的欲望误认为自我欲望。这么看来,主体无意识欲望的确难以捕捉,用概念定义并准确地表述其特征,真是在考验人的逻辑思维力,检验人的智商。不过,好在拉康对象征界、想像界和实在界三界结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就是以象征通过想像的中介,在能指语言座架的滑动中(还有断裂处、或残留物等)捕捉到主体无意识欲望。他晚年对“症候”及“症象人”的研究,也是在向人们展示他是如何通过人自身(自然肉体组织及其言说)捕捉到主体无意识欲望的。
3、在拉康看来,主体的欲望总是朝向其欲望对象,但是,主体真正的欲望是欲望的缺失。
为什么说主体真正的欲望是欲望的缺失呢?这是因为在其寻找对象的过程,欲望遇到了其界限。一方面,婴儿(主体) 最初以一种“破碎的躯体”的形式出现的欲望对象一旦被整合进了一种想像的统一性之中,那么,出现在主体面前的,就只能是一些以统一性面目出现的像。像的统一性,虽然整合了破碎的欲望,不过,它却挡住了欲望寻找其对象的步伐。另一方面,面对被幻觉化了的现实,面对众多的对象,主体感到彷徨,不知道其欲望的真正对象是哪个。主体寻找不到其欲望对象,只好重新再找,但也告失败,无奈之下,只得找一个对象替代,以应付力比多能量的投注要求。拉康说:“作为缺失者,欲望的对象并不在现实世界中在场,也正因为它不在场,才会被主体所渴望”。这么说来,欲望是人对无法被要求表达的那部分需要的体验,“欲望形成于一页的空白处”,它不面对真实的对象,而是由能指异化式地表现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匮乏和缺失。所以,个体的生物生理需要与能指语言表达的需求之间的主体无意识欲望,总是如同梦一样以扭曲变形的方式,或者说以隐喻与换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基于上面2、3点的综合考虑,我想还得在你的欲望概念后面加上一句话:欲望……因能指象征与语言的遮蔽,而以缺失的转喻方式或以身体言说等其它方式表达出来。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精明的分析师如同猎手,再狡猾的主体无意识欲望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总会通过患者的言说、形体动作、一个眼神、情感的波动等等蛛丝马迹捕捉到它。